欢 迎 光 临

温故而知新,不亦悦乎!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!欢迎做客傲霜阁!您的光临是傲霜阁的荣幸!请先欣赏名家乐曲,读一读阁主的心路历程,品了一杯香浓的“龙井”后,别忘了留下一点雪泥鸿爪,谢谢!

2010年9月15日星期三

“六国大封相“



我们常用“六国大封相”来形容场面混乱、乱七八糟。其实,“六国大封相”是团结或者联合的意思。

《六国大封相》内容大概描述苏秦游说六国以合纵策略,联盟抗秦,后六国诸侯共同议定拜苏秦为六国都丞相,送其衣锦还乡的故事。战国时候,鬼谷子学生苏秦到六国游说合纵之计,目的是破坏同学张仪连横(环)之计,保护、联合六国不被强秦所侵。苏秦口才了得,受六国诸侯六国国相,佩六国相印,一时光彩无人能及。他一身而配六国相印,可说是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,的确好像是在戏台演出那样,威风之极的。他何以会有这样“非凡”的际遇呢?这就要谈及当时的历史背景了。

谈起《六国大封相》,先要说一说春秋战国时代,“士”这一阶层。在春秋时代,统治阶级是一个金字塔形,王、诸侯、大夫,以下的这一阶层就是“士”。

“士”是贵族中最低的一级,再下去就是庶民和奴隶了。因此它是介在上下层两阶级之间,一方面他们有机会学上层贵族的文化,一方面他们又比上层贵族多接触平民,也多懂一些实际生活的知识。到各级贵族逐渐为奢侈的生活腐化时,他们把土地紧握在手里,慢慢形成一种新的地主阶级。

到战国时代,他们成为了社会上的中坚分子,在政治舞台上也就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,为他自身的利益活动起来了。当时的“战国七雄”,大致分为两个阵营,一边是秦,一边是燕、赵、韩、魏、齐、楚六国。六国要对付强秦,不惜用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,以致天下之士。”(贾谊《过秦论》)秦也极力招致其他各国的士以为己用。于是“士”在政治上便大大活跃起来。

战国时代,“养士之风极盛,当时有出名的“四公子”——齐的孟尝君、赵的平原君、楚的春申君、魏的信陵君。这“四公子“都各养士数千人,俨然好象后世的政党领袖,拿着数千之“士”,作为自己的基本群众,也作为自己的“政治本钱”,呼风唤雨,左右政局。例如孟尝君,他的名望就比齐王还大,齐王想把他废掉不用,也不能够。历史上许多有趣的故事,是和这“四公子”对“士”的尊重有关.

战国时代,士的政治活动,规模最宏大的要算苏秦的“合纵运动”和张仪的“连横运动”。在这两个运动里,苏秦、张仪的身份已经成为一时政治舞台上的主角,远非“门客”可比了。尤以苏秦的“合纵运动”最为成功。

苏秦的“合纵”,是主张六国联合起来,对付秦国的。他游说燕、赵、韩、魏、齐、楚,获得成功。六国都赞成他的主张,推他为“纵约长”,并为六国共同的宰相。

据《史记·苏秦传》的记载,在“六国大封相”后,苏秦回家时,诸侯都派使臣送他,人数车辆很多,隆重极了,就像王者出巡一样。连周天子也要派人给他“开道”,远远去迎接他。苏秦的兄弟和嫂嫂,伏在地上,头也不敢抬。苏秦的嫂嫂以前是很轻视他的,至此苏秦得意极了,对他嫂嫂说:“何前倨而后恭也?”他的嫂嫂顿首道:“以季子(苏秦字)位高而多金也!”从《史记》这一段记载,可以想见苏秦当时的“威风”。“位高而多金”,这也正说明了“士”这一阶层为什么要向上爬了。

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“士”的活动已消失了“浑水摸鱼”的有利条件,以后他们成为封建社会中的“支柱”地主阶级,虽然仍是实际政权的掌握者,但已经与战国时有所不同,他们是在皇帝之下“效忠”,要依据着一定的官僚制度去做官,而不能像苏秦、张仪那样,自己兴风作浪,俨然和“国君”们“分庭抗礼”的大搞政治活动了。

小时候乡里上演酬神,神诞当天,戏班必须上演一段“六国大封相”为神诞助兴。我最喜欢看“六国大封相”的戏码,因为场面大人物多,再加上锣鼓喧天,为酬神庆典增添一些热闹气氛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