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古时候,自隋朝开始设置了“科举”制度,通过考试选拔有能之士为朝廷效劳。这个制度的开创,让天底下的儒子不惜寒窗十年,为了就是期望有朝一日能鲤跃龙门,名成利就。
现代的制度,自小学考试,学生也要面对大大小小的考试,才能取得一纸文凭,到社会上打拼。
古时候,读书人必须通过乡试,(录取者称为举人,第一名称为解元)、会试(录取者称为贡生,第一名称为会元)、殿试(录取者称为进士,第一名成为状元、第二名成为榜眼、第三名称为探花 ), 一关过了才能闯另一关,最后取得功名,光宗耀祖。
现在的考生,从小六考试开始,初级教育文凭、大马教育文凭、高级教育文凭到到大学毕业,他们所要应付的考试,比起古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。不同的是,之前的考试考不好也可以继续参加考试。
古时候,科学的考题大都围绕在经典、诗词,考的是直言极谏、贤良方正、博学宏词、才堪经邦、武足安边等科。后来还有武举和口试。
现在的考生,考的是语文、数理、人文、宗教与道德等,口试只限语文科。后来当局把课外活动列在积分之内,但不需考试。
古时候,主考官是考生巴结的对象,视主考官为恩师;现在的考生,和监考官只有一面之缘没有交流,不屑一顾的大有人在。
古时候,儒子上京赴考,要长途跋涉,要翻山越岭。进考场,不得迟到、不得喧哗、不得作弊、不得违规,违规者不但被发现将被逐出考场,前途无亮。
现在的考生,家长管接管送,无微不至。进考场,高谈阔论、衣衫不整、没带证件、没带文具,跟同学借,借不到老师替他张罗。迟到者,主考官也得网开一面让他入场。考生要上厕所,监考官也得陪着去,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事。
现代监考官,犹如侍仆,陪太子考试,一切不敢怠慢, 比起古时候的主考官,官威不可同日而语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