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假的第一天,参加了国内著名辅导中心主办的辅导研讨会,除了给自己充充电,也希望能借助外来的资源,强化个人的工作效力。一开始是被研讨主题——网络成瘾与校园霸凌所吸引。毕竟,“网络成瘾”与“校园霸凌”是时兴歪风,这股风气有日趋严重的趋势。若没有及时遏制,这风气会带来无法预计的后果,不容小觑。
在三天两夜的研讨会上,我参与了“一次的力量——含摄华人文化的一次单元咨询模式及其在网络成瘾治疗上的应用”工作坊,发现这个咨询模式非常适合我们的个案。这个咨询模式,是一个本土化的咨询模式,它含摄了华人文化,更符合我们东方人的取向。指导这个工作坊的王智弘教授来自台湾彰化师范大学,他以台湾青少年为研究对象,研发了一套本土化,适合台湾青少年的咨询模式。我们都是华人,这套本土化模式也适合我们。
从第一天正式以辅导老师的身份投入工作,愕然发现时下的青少年,尤其是华裔学生,非常抗拒“辅导”这一回事。在华裔生的脑海里,有一个错误的观念——见辅导老师就是你有问题,而且是“头脑有问题”,甚至是“精神问题”。一旦被辅导老师盯上了,同学们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你。所以,辅导老师千万别靠近我,更不要来找我。我发现每次到班上去找任何一位华裔个案,他们总是会用“杀人”的眼光在骂我——“你干嘛要来找我?” 俗语曰:“助人为快乐之本”,对学生来说,被助是痛苦的。这也许是东方人的基因所致,我们不太容易敞开心怀,让别人看见我们那颗受伤的心。尤其是那句要命的话——男儿有泪不轻弹,男学生的嘴巴更是翘不开。被辅导老师盯上已经很难堪,更遑论要学生自动上门求助。因此,每次约见任何个案,都得花很多时间和他建立合作关系取得对方的信任,否则咨询无法继续。
经过几年的努力,虽然学生的错误观念有点减缓,但是却无法连根拔起。尤其是来到现在服务的学校,遇到的情况也是一样。每个个案让辅导老师逮着后百般无奈地接受咨询,但是他们都抱着“只此一次,下不为例”的心态。所以,一次单元的咨询模式非常适合我们的学生。这个模式有点快刀斩乱麻之势,学生只愿意听你唠叨一次,第一次咨询后最好再也不见。因此,在第一次咨询时,辅导老师必须抓紧时间,把第一次咨询当作唯一、甚至是最后一次咨询,做一次性完满的咨询,因为它没有再见的下次。
这一个感悟,不能说不让人惊艳,让人雀跃。寻寻觅觅多年,也许这就是我要找的。辅导咨询要有功效,必须得到个案的全力配合和接纳,否则一切都是白搭。如果每次的见面都先让个案知道——这是一次性的咨询,以后不会再烦你,也许个案会安心一点,配合度也能搞一些,是吧!
当然,这也许个人的一厢情愿,事实如何,还得待明年新学年付之实践后才有分晓!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