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色渐暗,上到山上出完一身汗后,我箭步而下,以免变成落汤鸡。
走到半路,突然,后面传来一声“老师”,回头一看,是一位年轻小伙子。这条路上,遇到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。这回,我采取主动:
“你是某校的学生吧!”
“是的。我是96年毕业的。”哇,咸丰年代的事了,我赶快拼凑一下,希望能在几秒钟内找回自己的记忆。可是太久的事,我放弃了。
“你是哪一班的?”96年,我当起训导主抓纪律,成了校园内的“鬼见愁”。学生看到我还惨过看到鬼,能在多年以后跟我打招呼的,不外是当年的“常客”。可是眼前这位年轻人,长得白白净净斯斯文文的,和我当年的“常客”好像扯不上关系。
“老师,我是T班的,XX老师是我们的级任。”
“噢,你现在在做什么啊?”
“我还在念书。”
“念书好啊!你修什么课?”不是我三句话又不离本行,人之常情而已。
“我念室内设计,今年第二年。老师,我已经24岁了。”他有点腼腆。我一时还会不过意来。24岁,一般人已经出来工作了,大概是自卑吧!难怪他欲言又止。
“无所谓啊!重要的是把想读的书给读完了,再出来工作也不迟啊。”
“老师,你这样说我就放心了,爸妈不谅解我,给我很大压力....”我的一句话。让他绷紧的脸露出了笑容。不用他说我也明白,家里环境不是很好,他还在半工半读。,那个年代,校方把学生按照成绩编班,把学生过滤得一清二楚,全级共有10班,T班,是最后第二班,学生的素质可想而知。而我这个“鬼见愁”就专教这种放牛班,教数学,上了三个月还在加减乘除上不去。很明显,这个学生已经尽力在为自己争取最好的出路。而我的一句话,竟如定心丸一样,让他展露笑颜,重拾信心。
“我昨天刚通过面试,下学期会申请休学,先工作半年,明年再继续。”
“为什么?”
“我要存钱交学费,我的积蓄已经用完了。”好一个好学的孩子,我几乎语塞,不知该说什么,安慰的话好像不合时宜,鼓励比较恰当吧!
“老师,今天我没带手机,不能记下老师的电话。老师常来吗?”
“常来,一星期会来好几次呢!”
“有缘的话,下次再跟您要电话。”
“没问题。记得一定要把书念完哦!”
“一定。”他一脸的笃定,让我不禁在心里默默地祝福他将来能学有所成。
孩子肯读书,家长本应大力支持。即使不能在金钱上支持,也应给予精神上的支持,不应该因为孩子的晚成而耿耿于怀,给孩子压力。家长的偶尔一句话,往往对孩子起很大的作用。身为长辈,能不慎言吗?
话语的影响力很大,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话,甚至可以改变一生。
回复删除言者无心,听者有意!任何人的一句话,可以影响任何人,即使出自陌生人的口听进陌生人的耳朵。所以,说话,非但要谨慎,还要经大脑过滤才好出口!,
回复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