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四)“中国民俗”
继“语音正音与朗读练习”后,李教授又给我们上了一堂“中国民俗”, 而内容以“民俗信仰”为主轴。
谈到“民俗信仰”,离不开鬼神之说。人之所以有信仰,笃信宗教,不就是为了精神上的需要。从远古时代开始,老祖宗就重视信仰,懂得用占卜求吉凶。即使是二十一世纪的IT时代,人类都可以上了太空到了月球,宗教信仰还是人类所重视的、所需要的。相较于之前的正音课,这堂课上起来轻松多了。至少李教授不会随时指名道姓的要学员回答问题,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。
可惜的是,这回培训班的上课时间特短,几乎每一堂课都不够时间,教授们总是赶鸭子似的赶课,一大堆的幻灯片都来不及放映。
(五)“楚文化”
武汉,原为古时楚国的所在地,处在长江之上,故亦称“江城”。因此,武汉所继承的文化,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。楚国是春秋时代最大的南方国,曾是春秋五霸之一。王佳薇教授借用源自楚国的名言名句带出楚国的历史事迹和文化,让大家更容易明白。
今天的湖北、武汉,处处洋溢着一股浓厚的出楚国文化。这一点,在湖北省博物院更得到印证。
(六)“文学之美”
这一堂课,与其说是阴差阳错,不如说是机缘巧合。由于原本应该来给我们上课的教授缺席,林宛莹老师临时接到委托,给我们上了一堂“文学之美”。
林老师是马来西亚柔佛人,跟我们也算是原乡人。他乡遇同乡,倍感亲切。她目前是华师大的博士研究生,这次也担任培训班的协调人,为我们提供很多生活上的意见、咨询和指导。别看她外表纤纤柔弱,内心绝对是坚韧不拔的。从台湾成功大学文学本科毕业,分别在独中和理大任过职,现在专心致志完成博士学位。
对于文学之美,林老师的阐释还算具体。其实,文学是什么?三言两语就说得清吗?每个人对文学的看法和感受都不同。文学这条路,很长。我走了很久,很久,却依然孤独。离开生活,我感受到文学的存在;回到现实,文学似乎离我很远。我未曾正是接受文学的熏陶,有的只是自己的摸索。瞎子摸象,结果可想而知!
生活可以没有文学,可是文学让生活更美,所以我很用心地把文学呈现在生活里。人家常说文学不能当饭吃,说这种话的人根本不懂文学。其实,文学绝对可以让你有饭吃。文学,就是生活。生活如果没有文学,会变得枯燥乏味。它是一日三餐中精致的菜肴,它丰富了我们的心灵。
(七)湖北地方戏曲
这是一堂闹剧连场笑声不断的课。一身是戏的葛英老师出身名伶世家,几个月就被父亲抱上舞台,演戏的功架和技巧毋庸置疑。
叫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,舞台经验丰富的她怎么对舞台化妆显得笨拙不已。为了让我们更了解戏曲中主演行当生旦净末丑的服饰和装扮,把服装和头饰都搬进课堂,却把我们充当模特儿的团长搞得像疯女十八年。
最让人不能苟同的是,主讲人似乎借机在录制个人的讲课特辑,过于注重入镜而忽略了授课的内容。无论如何,我们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,也获得了不少的娱乐。至少这是一堂不会让人打瞌睡的课,只可怜团长要牺牲色相娱乐大伙儿,真是功德无量!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